🤔 如何让孩子在压力中找到掌控感,而不是被压力压垮?

压力系统:示弱

示弱是培养孩子自驱力的关键土壤
  • 示弱让孩子获得掌控感、胜任感和价值感
  • 真诚的示弱降低孩子的压力值
  • 把掌控感还给孩子是自驱力的基础

适度原则:包办与控制的陷阱

关于压力系统,我要讲的第一个概念是适度,这个很有意思,就是我们孩子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或者新兴事物的时候。我们帮他做事儿的话,也就是我们说的包办孩子反而会感到最大的压力,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反常识。

但是大家不妨再想一想,我们关于压力的定义是一种失控的感觉,父母们就知道,如果我们总是去帮孩子做事,他的控制感。反而会越来越弱,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压力,所以不要怀疑包办会让孩子承担巨大的压力,从而丧失自驱力。

压力
一种失控的感觉,当个体感到无法控制环境或结果时产生的心理状态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溺爱孩子,溺爱的利用的特别的好,因为压力来临的时候,我们的孩子往往感觉自己在一个温水池里面溺水了,又舒服,可是又没有着力点,这个基本上在现在的父母群体里面都知道,我们不能包办。

可是我们很多父母不能包办之后就控制我们的孩子,就是指挥他去做这去做那,你会发现这也会让我们的孩子。丧失控制感,因为都是你们吩咐的嘛,小一点儿的孩子一般会按照你的吩咐去做,但是他偶尔会出现。不愿意的情况,父母往往这个时候会采取强制性教育,你们感觉到了吗?进一步在破坏他的掌控感,最后的结局就是孩子。孩子总是在关注你的情绪,因为你们的亲子关系也失控,所以这条路依然走不通。

什么路走得通?如何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掌控感?

示弱:掌控感的钥匙

那么什么路走得通?就是示弱,在我的孩子三岁多的时候,我就已经发现了,每次我们的一句,哎,我的手机呢,你就会发现这个家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生意。串来串去,还伴随着我,我记得我记得在哪里哪里,然后把手机给你拿过来,你只需要说一句谢谢,都不用夸奖他,他特别想帮我们的忙。

真实案例

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朋友家里做客。他们有一个四岁多的孩子,是个儿子,我们关系很好,所以我一去他们家就躺在了沙发上说,哎呀,我太累了啊,我没有穿拖鞋呀,那个四岁多的孩子。马上就去把拖鞋给我拿过来了,他的父母都惊呆了,说这个孩子有点生人勿近,也就是说对外人不太友好,但是你看到没有,他依然特别想帮忙。

为什么?其实他在帮忙的时候就有掌控感,胜任感,价值感,这会让他的压力值变得特别的低,反而是变得特别的低,我再强调一遍,压力是失控的感觉。当孩子有掌控感,他就不失控,他压力值就低,我整个压力系统这一章节都是围绕着这一个基本的逻辑来进行,这是比较小的孩子。

压力是失控的感觉。当孩子有掌控感,他就不失控,他压力值就低。

孩子渐渐长大到了小学的时候,你去给他讲题,就叫做包办,你督促他催他做作业就是掌控。但是你说一句哎,这道题很有意思,爸爸不会你给爸爸讲一讲他的压力,值一下就降得非常的低。

示弱时需要注意什么?如何避免变成"诱敌深入"?

示弱的正确方式:真诚而非策略

但是我们在示弱的时候依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我以刚才我说叫孩子给爸爸讲题,这个例子模拟下去,在讲题的过程中,如果你不断去否定它,去纠正它,它的压力值又渐渐的上来,你要知道孩子之所以这么。努力这么有兴趣的跟你讲题,是因为感觉你是一个小白,那么小白就只会提出疑问,不会纠正他的问题。

示弱的误区

你发现他讲错了,你的态度往往就是。这儿我怎么没理解到呢?而不是不对,重新讲不对不对,也不需要很夸张的说,你太棒了,你讲的太棒了,因为。你就露馅了,这个时候最大的鼓励就是哦,我懂了。

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。在我小时候,因为自然而然的原因,我爸喝醉了,回到家,我妈又不在,然后我这样一个特别调皮贪玩儿的孩子,在家里面炒蛋炒饭。家里面来了人,就是我们的走廊上路过的这种阿姨,我拉着她不让她走,让她打医院的电话之类的。其实后来我就越来越变成了一个会照顾别人的人。

个人经历

在我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件事情,哪个小孩子?不怕这些鬼呀,神呐之类的东西,可是我的妈更怕她是要值夜班,她因为很怕,所以拉着我一起陪她值夜班。那个时候因为我是一个男孩子,我特别特别的小,应该是小学12年级的样子,我真的为了保护我的妈妈。在非常恐惧的情况下,像一个小战士守着我妈妈值夜班,一夜又一夜。后来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。

示弱可以用在很多地方,比如说孩子再大一点,到了初中高中,他要写一些学习计划,首先这件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,可是比如说寒假暑假是不是父母?很多时候都参与了,我们要尽量的少用,不对,可以还不错,这种批判性的语气。

错误方式
  • 使用批判性语气:"不对"、"可以还不错"
  • 简单批准:"可以可以"
  • 在孩子做错后又变回控制和批评
正确方式
  • 表达认可:"我觉得你这样安排挺合理"
  • 真诚请教:"这道题爸爸不会,你给爸爸讲一讲"
  • 把掌控感还给孩子

有些家长说我多开明啊,他每次来问我,我可不可以下午玩儿一下午,我说的是。可以可以,叫做批准,你完全可以改成我觉得你这样安排挺合理,把掌控感还给我们的孩子,当然这个课程进行到后面。你会发现,其实是把一部分掌控感还给我们的孩子,就是有些事情你反正都是要同意的,有些事情。可能是你反正都管不了的,你就把掌控感还给孩子。

识别可以放手的领域
找出那些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的事情,或者你反正都会同意的事情。
真诚示弱
在孩子擅长的领域,真诚地表示自己不会或需要帮助。
避免控制和纠正
在孩子帮助你或展示能力时,避免立即纠正或控制,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。
给予真实反馈
用"我懂了"等真实反馈代替夸张的赞美,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成就感。
这些不断的示弱,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?

示弱的长期效果:自驱力的土壤

这些不断的示弱,这些不断的把掌控感还给孩子,就是他自驱力的土壤,所以这一节课在说什么?就是示弱,示弱是什么?我不会,你帮我,我们需要重视的是什么?真诚你别不会不会,这孩子做错了,你就会了,你不仅会了。你还去控制他,教育他,批评他,否定他,你就不叫做示弱,而是在诱敌深入,反将一句。好吧。

示弱的核心

示弱不是策略,而是一种真诚的态度。当父母真诚地示弱,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掌控感,从而降低压力,培养自驱力。虚假的示弱只会让孩子感到被操控,适得其反。

真诚的示弱是把掌控感还给孩子,是培养自驱力的关键土壤。
实践建议
  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让孩子帮忙的机会
  • 在孩子擅长的领域真诚请教
  • 避免在孩子帮助你时立即纠正或控制
  • 给予真实而非夸张的反馈
  • 逐步将适合孩子自主决定的掌控权还给孩子

压力系统系列 · 第一章 · 示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