✨ 兴趣究竟是天生的,还是可以被精心培养的?

兴趣的真相:超越表象的教育智慧

兴趣是一个宽泛而复杂的概念,类似于"爱",难以准确定义
  • 兴趣的来源多种多样,包括激励、性格、迁移、榜样等
  • 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往往正是其缺陷的原因,反之亦然
  • 兴趣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落脚点,而非教育的出发点

兴趣这个词其实是很宽泛的一个词,就和爱这个词很相似。古今中外,有谁能够准确定义爱情吗?它到底是荷尔蒙多巴胺内啡肽,是心灵的伴侣,还是生活的伴侣?兴趣同样如此,多种多样,错综复杂。

兴趣的多样性是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?

兴趣的多元起源

激励产生的兴趣

个人经历
在学前班时,老师错误地表扬了我写的字很好看,尽管我的字实际上是班上倒数几名。但这次错误的表扬却让我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一直持续至今。

小孩子的兴趣很多时候来自于父母、老师或者是周围的人对他的第一次赞美和夸奖,所以激励会产生兴趣。这种兴趣可能源于偶然,但一旦形成,就会产生持久的影响。

天然性格导致的兴趣

一个孩子的闪光点,正是他缺陷的原因,一个孩子的缺陷,正是他闪光点的原因

兴趣的迁移

兴趣还可以迁移,一个孩子特别好吃,他可能就会对做饭有兴趣;一个孩子胜负欲很强,他可能就会对竞技类活动感兴趣;喜欢安静的孩子可能喜欢读书、听音乐;喜欢闹腾的孩子可能喜欢运动、演讲。

如何将孩子的闪光点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?

从兴趣到特长的教育智慧

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转化为特长,是教育的关键策略
  • 孩子在一个领域找到成就感,整体学习能力不会差
  • 克服困难的真谛是专注兴趣而非刻意克服困难
  • 有成就感的孩子能体验高质量完成事情的感觉

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十分重要,比如说孩子对打乒乓球有兴趣,只要我们力所能及,我们可以动用我们所有的资源,让孩子这个兴趣变成他的特长,甚至变成他的专业。孩子能够在一个领域里面找到那种高质量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觉,并且明白什么叫做克服困难。

克服困难不是去克服那个困难,而是盯着我感兴趣的东西,困难来了,随手把他克服了

崇拜和榜样产生的兴趣

崇拜和榜样也能产生兴趣。如果小时候孩子看了某一本书,他看到爱因斯坦如此的聪明,他就想搞科研;他看见某个明星非常的耀眼,他可能就想搞文艺了;他觉得他爸爸是个医生,非常受人尊敬,他可能就想搞医学了。这虽然有点理想的味道,但理想不也是兴趣的一种升华版吗?

沉没成本如何悄悄塑造我们的兴趣?

沉没成本与不定期奖赏的心理机制

沉没成本
当人们为某件事投入越多(时间、金钱、精力),大脑就会告诉自己"我爱它",这种心理机制称为沉没成本。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某事上投入越多,就越难以放弃。

游戏设计的沉没成本策略

游戏公司深谙沉没成本的原理。他们不会让新玩家一开始就背几百个英雄的技能,而是先降低门槛:帮你选好英雄,只开放第一个技能,让你轻松入门。当你玩得投入后,再逐渐开放更多技能和英雄。不知不觉中,你已经投入大量时间,即使游戏变得复杂,你也难以放弃。

游戏设计策略
游戏先让你觉得很简单,你就玩着;慢慢你就会发现需要记很多东西,你就先记着;记着记着,几个小时过去了,几天过去了,你付出很多,你就陷进去了。当你发现这个游戏好苦好累好复杂时,已经回不了头了。

不定期奖赏的心理效应

不定期奖赏也会产生兴趣。当事情不定期给予反馈和奖赏时,人会处于"心痒痒"状态,持续投入。赌博就是这样的一种"兴趣",很多游戏如麻将、纸牌会设置偶然因素,容易让人产生兴趣。连续奖赏多次后,人可能觉得无聊,但突然停止奖赏,又会重新激发兴趣。

沉迷就是一种兴趣,你陷进去了就和打游戏是一样的。大脑是一个非常自欺欺人的器官,当我们为一件事情付出了太多,我们大脑就会告诉我们,我爱它。
兴趣在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

兴趣的教育启示

兴趣是心理活动的落脚点,而非教育的出发点
  • 家长不应被"兴趣"这个词束缚,将其视为教育的唯一起点
  • 应关注孩子闪光点,利用多种心理机制培养持久兴趣
  • 教育应综合运用激励、榜样、沉没成本等多种策略

兴趣的品类超级广泛,这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下兴趣,还有就是告诉各位父母不要被兴趣这个词搞得来,好像是我们教育培养孩子的出发点。你看到没有,兴趣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落脚点,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其实我在整个课程中都用到了。

教育启示
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理解兴趣的多元起源,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闪光点,并运用适当的心理机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特长。兴趣不是教育的起点,而是多种教育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这节课,大家就当做既复习又预习。通过理解兴趣的真相,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,帮助孩子建立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