🤔教育的本质是控制还是退出?我们如何在培养孩子习惯时找到平衡点?
培养孩子习惯的关键是父母采取退出姿态,而非持续控制
- ✅教育本质是不断退出过程,最终让孩子独立面对世界
- ✅退出型父母给予孩子选择权和掌控感,避免恶性循环
- ✅培养习惯需长期视角,不是只关注当下一步
控制型与退出型父母的本质区别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带有控制和强制性,特别是在培养习惯时。这种控制本身并非问题,关键在于控制和强制的姿态。教育的本质就是不断退出的过程,最终让孩子独自面对世界。
控制型父母在培养习惯时,会持续加强控制力度。当孩子不愿意坚持时,他们会用父母的威信施压,并且随着时间推移,控制越来越重,形成恶性循环。这类父母往往在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就发出命令,声音越来越大,孩子越来越不愿意,父母越来越失控。
什么是真正的退出姿态?
退出姿态的实施方法
退出型父母在培养习惯时,虽然最初也带有强制性,但随后会逐步退出。当孩子不愿意坚持时,他们会强制孩子完成,但完成后会与孩子进行重要沟通。这种沟通不是发生在事情当口,而是在事后复盘时进行。
1
强制完成后的沟通
告诉孩子:"今天你在困难面前退缩了,我帮助了你。我希望明天不用再帮助你了,你要自己掌控你自己。"
2
给予犯错空间
第二天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坚持,不要立即干预,允许他拖拉磨蹭,给他犯错和退缩的空间。
3
以孩子为主体的选择
复盘时问孩子:"明天要不要爸爸或妈妈来帮你的忙?"这样讨论的话题变成了"需要我管还是你自己管",而非"要不要做"。
如何让孩子成为习惯培养的主体?
掌控感与习惯培养的关系
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,父母免不了要用他律来强制要求孩子先做事,这让孩子短暂失去掌控感。关键在于如何让这种强制要求不会导致孩子长期失去掌控感,避免形成毒性压力。
控制型父母
- 持续加强控制力度
- 声音越来越大,情绪越来越激动
- 孩子产生恐惧而非养成习惯
- 形成恶性循环,关系恶化
- 只关注当下,缺乏长期视角
退出型父母
- 最初强制但随后逐步退出
- 给予孩子选择权和掌控感
- 真正培养习惯而非依赖恐惧
- 形成良性循环,关系改善
- 具有半年到一年的长期视角
ℹ️
关键洞察
父母不要只下一步棋,要把培养习惯看作长期过程。当你把时间看到半年一年,就很容易采取退出姿态。
为什么长期视角如此重要?
长期视角下的习惯培养
培养习惯是一个长期过程,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。在班主任工作中,我经常采用退出姿态:设立流程后紧盯两三周,然后告诉全班"这事儿我全部交给你们了",真正撒手不管。当班级出现问题时,会在班委求助后介入,但明确表示"我只帮三天"。
班主任工作中的退出姿态
设立流程 → 紧盯两三周 → 完全撒手 → 班委求助时介入 → 明确限制帮助时间 → 再次撒手。即使遇到调皮孩子多的班级,可能需要循环几次,但半年时间足以解决问题。
下棋不要只下一步,你要知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的事情。你把这个时间看到半年一年,那么你就很容易是一个退出的姿态。
退出姿态
在教育过程中,父母从最初的必要控制逐步退出,将掌控感交还给孩子,让孩子成为习惯培养的主体,最终实现独立自主的过程。这不是放任不管,而是有计划、有步骤的权力转移。
教育的本质是不断退出的过程
控制和强制只要采取退出姿态就没有问题
主体是孩子,父母是退出的姿态
培养习惯需要半年到一年的长期视角
你培养的是习惯,而不是孩子对你的恐惧